粉森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动态

文章内容

厦门大学篮球陶然教授_厦门大学篮球陶然

tamoadmin 2024-08-18
1.想知道几篇名家的关于思乡的现代文2.厦门有哪些大的房地产开发商?3.古琴曲《茶香白云飘》4.林纾怎么骂鲁迅,鲁迅回去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一本

1.想知道几篇名家的关于思乡的现代文

2.厦门有哪些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3.古琴曲《茶香白云飘》

4.林纾怎么骂鲁迅,鲁迅回去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一本其他的文言文学术著作

5.《朝花夕拾》的启发

6.故都的秋原文

想知道几篇名家的关于思乡的现代文

厦门大学篮球陶然教授_厦门大学篮球陶然

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余光中

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乡愁分为好多层次:怀念故乡,如某县某乡某里,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一个人离开北京二十年后重新返回,虽然还是家乡,但人事已非,门前的老树不见了,长辈作古了,时光变幻,也引起乡愁;我们在太庙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种历史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

从古至今,乡愁是都不免的。只要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中国地域广大,离乡背井的机会又特别多。但乡愁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积极地看待乡情、乡思,也不一定要乡“愁”。一个人离开故乡到远方闯世界,可以扩大故乡的影响力。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阻碍了故乡的发展,那也不太好。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冲,接受雨露阳光,根要往下,越扎越深。发展很重要,守护也很重要。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

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我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常说,我的生命在两岸之间,我不但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校友。

我这次来大陆是受北京电视台邀请参加网络中秋晚会,他们特意在网络微博上举办了个“乡愁体短诗大接龙”活动,请网友们以我的《乡愁》为花架搭棚,在上面插花,写跟中秋节有关的诗,这种形式很好。

在北京逗留不长的时间里,我受邀参观了近六百年历史的太庙,这座古殿老树构筑起的“时光隧道”令我浮想联翩。近年来大陆复兴了一些传统节日,我对此感到很乐观。在台湾,传统节日一向都是会放的。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整个民族的记忆。中秋跟亲情、家人团聚有关,这个时候,如果海峡对面有个人过来一起庆祝,也是很好的象征。香港已经回归,台湾还在海峡那边,到了中秋夜,大家一起怀乡思亲,将来时机成熟,能自然合为一家。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稍微改一下:但愿人长久,十三亿人共婵娟。

自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近二十年来,我已经往返两岸五六十次了,而且近年来大陆的游客、访问者来台湾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成群结队去台湾,尤其是有一个“基金会”,促成了很多大学生去台湾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一定是比较浅显的打头阵。改革开放之初,台湾的流行歌曲因为比较抒情、新奇,受到大陆的欢迎,邓丽君的歌就是很可贵的例子。当然,现在的文化交流在逐步深入,比如,胡适的读者越来越多,莫言的受到欢迎,台湾年轻作家骆以军《西夏旅馆》等实验性的也介绍到大陆来。

风筝放得太远了,线要收回来。我想以后尽量回到书房,继续写作和翻译,以此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常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圆的半径就是母语。珍惜中国文化很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母语。母语存在一日,文化就不愁没有载体。两岸文化同源同种,共享一种母语。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以自身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的半径拉得再长一些。

想 北 平

作者: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

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

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

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

于青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象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厦门有哪些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只能写我知道的,其实你可以直接上这些开发商网站或厦门房地产联合网去了解。

建发:圣地亚哥 绿家园 爱琴海

禹州:禹州城市花园

海投:未来海岸系

泉舜:滨海上城

国贸:国贸大厦 国贸阳光

联发:联发花园 联发欣悦园

宝龙:宝龙中心 宝龙酒店 明发商业城

明发:明发商业城 明发新城

泛华:泛华盛世

国投:观音山国际商务中心

惠源:惠源大厦 星海湾百侨别墅

鲁能:陶然北岸

特房:美地雅登 阳光雅苑 锦绣一方

夏商:大学康城

:世家

嘉英:帝标海景(即嘉英大厦)

古琴曲《茶香白云飘》

-PIXIU小品文

音乐和诗歌一样,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有画面感,让人一听眼前马上会浮现出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从而引发种种联想;另外一条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既使曲子已经结束,但它给人的美仍然余意绵绵。如果这二项都具备了,曲子无疑是引入入胜的。

古琴曲《茶香白云飘》便是如此,它是青年音乐人苏一创作的,由著名古琴家杨青老师演奏。

我第一次听到曲子,便被迷住,后来干脆把它设成单曲循环播放,听了几十遍也不觉得心烦。听久了,心里反而有了一个置身山野、品茶抚琴乐悠悠的梦中世界。是来到了福建的隐隐茶园吗?还是杭州龙井的梅家坞,亦或云南普洱的深山老茶林?曲子已结束,心里还在漾着它的余波余韵。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琴境之妙吧。

? (一)

就这样,怀着一份欣喜与迫切,我试着为曲子添了词:

这首曲子总体来说非常静,意境也十分优美开阔。在添词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曲子的标题是《茶香白云飘》,添词时自然少不了山谷、溪流、茶园、花草、树木、鸟蝶 、云雾、茶人等景象。

2、如何来表现茶香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为了表达其意,增强曲子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我加入了一个琴茶迎友人的故事:茶山的主人一大早就上山釆好了茶,还打好山泉水,然后等着一位多年不见的知音故友前来。二人准备在山间一同品茶抚琴,共叙友情。为了表达这个故事,在内容上分了几个环节:

? (1)茶园之美。远观,整个茶园梯田起伏,丘壑相连,山路千回百转。走进密林深处,从枝头露下的阳光,在溪流边闪耀着斑斑驳驳的光影。不禁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杭州的九溪十八涧,沿溪流前行,空气清新,烟树蔼蔼,龙井茶香伴着轻风一路袭来,“九溪十八涧,涧涧生暖烟,林深蔽天日,疏影醉时年。”置身其间,好不惬意。

? (2)上山茶。为了迎接故人的到来,只有到山顶才能釆到最好的茶。于是,一大早趁着晨露出发,随着鸟影登山,寻着蝴蝶翻飞的路线步入长径。头顶上是“悠悠一片天”,回身看祟山峻岭就是青青的茶园,越往高处走,越是云雾缭绕。这就是从低到高见到的景色。

? (3)等待友人。釆茶归来后,打好山泉水,又搬出了烹茶的小泥炉,然后等待多年不见的好友到来。此刻的心情是多少的迫切又充满期待,为什么?因为急着与故人“对茶忆当年”。这时,曲子的节奏也变得十分紧凑有力,与急待友人到来的心境很符合,试着仔细听听曲子的节拍?

(4)老友重逢。故人已到,一杯新茶问暖寒,一曲琴声解相思。主人结庐于山野,正和友人在篱笆墙边,一边抚琴,一边品茶吟歌。一个弹,另一个唱和,又不时互换一下角色,二人很快就投入忘情之境。

初春时节,春茶吐着如雀舌般的嫩芽,杏花含羞静静半开,鸟雀在回旋幽鸣,一静一动,便形成了一幅“杏花半开听雀语”画画。

不一会儿,随着阵阵山风吹来,满山的梨花便一团团一片片一簇簇飞扬而起,仿佛天上突然来了飞雪一般。它们飘飘扬扬,悠悠洒洒,掠过了篱笆,飞出了墙、飞上了屋顶,飞满天……朵朵梨花到处散着、漫着,象雪片一般轻巧。两位弹琴长歌的好友呢?他们已经被一个纷纷扬扬的雪花世界所笼罩。

“小园篱笆故人琴,琴声漫漫梨花雪”。梨花的飞扬,似乎与山风的急缓、琴律的上下起伏,还有忽浓忽淡的花香,实现了同频共振,共同纷绕述说着一个万物和谐共荣的迷离的梦。

当风儿转柔,鸟儿低鸣之时,弦丝也放缓了节奏,梨花轻轻,片片回落,落满了山野,落满了篱院,也落到两位友人的身上手上,还有琴弦上、茶杯边,但他们没有一点知觉。

为什么?因为他们早已进入无人打扰的忘情之境。故人重逢,自有说不完的话语,道不够的情谊。随着乐曲的起伏行进,他们仿佛回到了美好纯真的过去,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 (5)琴到高峰,意境也便升华:二人陶然忘忧,默默相依,任岁月安暖长存,不知不觉间已经日转西山,红霞满天……高山、茶园、篱墙、茅舍交相辉映;茶香盈盈、琴声樾樾、知音神合,染了薄薄一层金光的梨花漫天飞舞,一派人与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气息油然而生,这就是琴到境时营造出的特别氛围。

那茶香、琴香、杏花梨花的欢喜,又怎能比得过故人重逢的欢喜呢?最后,曲子在“默默依依两相望,相望苍烟落照间”平和收尾。

这首曲子的难点是如何去表达茶香,如我们直接去描写它,可能很难。如果用一个故事与外在的环境去间接的映衬、烘托茶香,便让它有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与迷人的色彩。

这就是我添词时的整体思路,但词句在押韵对仗、平仄格律上还不够,后面还需要慢慢去修改和润色。

? (二)

添好词后,一边听曲一边吟唱,马上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吟到最后一句“默默依依两相望,相望苍烟落照间”时,觉得心很受鼓舞,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能够把人心举的高高的烘托感。这种烘托的感觉,犹如小时候在冬天往火苗闪闪的火炉里加了一大把新柴,瞬间热流扑面,把我们的心烘的暖暖的,也高高的。这就是我的感觉。

试着把曲词和听感告诉朋友们,很快就飞来许多的回复:

有人说:“曲子空灵舒缓,令人忘掉烦恼,脑海里浮现着唯美的画面;诗意般的田园风光,跃然眼前,真是令人神往和治愈的感觉!”

也有人说:“一大早起来就听这首曲子,已经听了十多遍了,不忍割舍。杏花半开听雀语,一琴一歌两陶然,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也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欣然赋诗道:“念也罢盼也罢,赏也可醉也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有人赋诗道:“品清香茶,听悠扬曲,赏怡心词,观茶山景,看祥云舞,恋茶女,叙兄弟情!此情此景,人生几何?”

还有人作了试唱、朗诵,估计是因为心受了触动,他们这样评价说:“曲子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了。”

一首琴曲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欢乐与鼓舞,足见《茶香白云飘》是美的、婉转的、宁静久远安暖的,因而也是让人心生美好与怀想的。这就是我推荐它的最大理由。

自从2020年初疫情袭卷全球以来,至今时间已经整整过去2年多,可它还没有消逝退去,仍在严重肆虐着我们的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出行受限、居家隔离、居家自测、居家办公,成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常态。也许,多听听如《茶香白云飘》一类的古琴曲,对我们保持一颗祟尚美好、相信美好、践行美好、共创美好未来的心灵大有裨益。借此机会,也愿疫情尽快从人类历史上消失不见。

(三)

最后,让我们简要说说琴境的妙处,以结束本文。开篇我们已经说过,一首曲子的意境极为重要,它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何为意境?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也就是说,它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只能去慢慢体会。

也许,意境就是大诗人白居易说的“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也许,它是钱起(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之叔)说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也许,它又是张若虚说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无论怎么说,我们最后都会归到陶渊明说的那一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是吗??

诗酒田园,琴茶书花,历来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产生意境的佳物,而一个人内心的“真”才是产生意境的根魂。

再次细品《茶香白云飘》全曲,节律十分舒缓,婉转优美,音调上似乎没有太过跃起的高音,但并不影响它的美。澎湃是一种美,小家碧玉是一种美,而平淡真淳也是一种美。无疑《茶香白云飘》属于最后一种类型。

茶以淡为妙,酒以微醉酣,花以淡者香,君子以淡淡之交为上,此曲以淡雅为主调,很符合这一原则,淡才耐品不俗、雅才清新而长久。

该曲由苏一创作,演奏者为杨青先生,收录于《半山听雨》专集。我非常喜欢他们的曲风,最后再次介绍一下两位乐人的情况:

苏一,福建人,80后,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系,年轻的音乐制作人,代表作有《陪您变老》《今生情可鉴》《观心自在》等。

杨青,1951年出生,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曾在《百家讲坛》节目作过“琴动山河”系列讲座。您看过便会知道他在中国古琴界的地位与影响。

林纾怎么骂鲁迅,鲁迅回去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一本其他的文言文学术著作

不是林纾骂鲁迅,而是鲁迅攻击林纾。

鲁迅与林纾未曾正面发生冲突,但鲁迅的具体创作中回应与顺手一击林纾的地方却不少,这主要表现为接受链双方的文化立场差异。针对林纾《致蔡鹤卿书》斥白话文为“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的说法,鲁迅具体创作之中不乏顺手讥刺的文字。1919年《现在的者》云:“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1924年《论照相之类》亦载:“林琴南翁负了那么大的事名,……更就用了‘引车卖浆者流’的文字来做文章的诸君而言,南亭亭长我佛山人往矣。”话锋所指,落脚于林纾不谙时势,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固执行举。

鲁迅回去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一本其他的文言文学术著作《中国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系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首次正式出版时,取用后者为书名,此后各版均同。

本书是鲁迅先生1920至1926年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史时的讲义,先曾有油印、铅印本供内部使用,1923年12月至次年6月,始分上下册由北京大学新潮社正式出版,书名已由讲义名《中国史大略》改为《中国史略》。

《朝花夕拾》的启发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给人们以有意义.

《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

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 《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读后感:

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写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说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没有狗血淋头,但这"不好惹"的"高帽"却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动机褒贬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及见其他那些杂文、集的锋利。讽刺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叫艺术。

初中的语文教材,每本都有鲁迅的文章,大概多数都选自这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都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

独酌花酒释胸竹

寒衣不胜暑

朝花夕拾谁归属

甜酸咸辣苦

原文阅读:://.tianok/luxun/zhxs/<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41196.htm

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生平简介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中国前文联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政务活动家胡愈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凤凰网-郁达夫生平

百度百科-生命中不容错过的经典名著:故都的秋

百度百科-郁达夫